将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致力打造可持续人文居住环境是四川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兵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将文化赋予建筑,打造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的人文居住环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诠释与支持。在今年6月参加了2013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之后,刘卫兵有了更多的感悟,表示将来的设计规划会持续朝着打造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方向迈进。
以保护为主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记者:一直以来,您所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卫兵:在解放初期,国家对建筑的要求是经济、实用、美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对建筑设计与规划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是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我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以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记者:设计中会包含一些国外建筑的风格与技术吗?
刘卫兵:我们也会参观学习国外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从中不断地吸取经验与优秀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市场的需求或者业主的要求下,我们也会根据国外建筑的文化设计出如欧美、东南亚等相应风格的建筑,设计一般是中西结合的。
在中式的建筑设计中,我们会涉及到文保、仿古等,比如现如今炙手可热的古镇旅游开发。在古镇的改造与开发上,我们的观念与别人也存在不同之处,我认为首先从尊重当地人文特色出发,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从而凸显其人文特质。花溪村建设也是属于以保护为主的改造,对农民的生活设施与生活环境进行改进,但是此地所形成的原始生态环境与原住民自身的文化特色没有改变,花溪村的设计与改造更多的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
记者:花溪村的设计规划能获奖是有上述的原因吗?
刘卫兵: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设计规划之所以能在巴西获得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对生态的保护。生态破坏很容易,但是要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则很不易且需要很长时间,对生态的保护很重要。其次是因为借着汶川地震过后重建的机遇,对老百姓居住环境的合理改善、优化。
记者:在灾后重建中,如何对此地的建筑文化进行保护的呢?
刘卫兵:在灾后重建改造中,除了对房屋等进行一些修缮或者重建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区别于全国其他地方的有特色的川西民居这样一种本土建筑文化进行梳理与恢复。我也曾多次在媒体上呼吁对川西民居建筑文化进行保护与恢复。
根据灾后重建的形式不同,我们和其他公司一样,不仅仅是将其当作灾后重建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会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对其文化的关注,对其民俗、民居、生态进行恢复。
打造可持续人居环境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提上日程后,大卫建筑设计承担了都江堰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灾后重建设计规划的重任。在完成之后,此次设计规划以“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获得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素有“人居环境奥斯卡”之称的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是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联合国规划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主办的奖项)。
刘卫兵表示在最开始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拿到这个奖项,且当初差点儿与奖项无缘,因为川西林盘的项目实在太小,但是经过不断阐述和争取后,凭借这个项目出色的人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终收获了此项殊荣。
林盘是川西民居四周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成都平原独有的一种农村居住方式。一个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有些茅屋用竹子搭架,往地里插三根结实的竹子,上面再横上一根绑上,其他的也是就地取材,泥土做墙身,上面盖谷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散落在岷江冲积平原上。
更重要的是林盘的实用价值,围绕在农家居住地的经济林为主体的竹林茅屋,谓之散居。用岷江鹅卵石码起的林盘,功能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作物主要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桑树,楠木银杏,还有大片竹林,竹子可以做劳动工具,生活中的簸箕扫把篓筐背篼马架子桌椅板凳,尤其竹椅子,成为四川家具的标志性物件。小农经济显示其强大的循环经济的生命力。
记者:您当初对花溪村以及徐家大院的整体规划思路是怎样的?
刘卫兵:灾后恢复重建要迅速安置农民,重新统一修建再集中安置这样是行不通的,且按照常规的设计理念,就需平整场地,伐去此地树木,填埋小溪,但这样会破坏当地的本已脆弱生态环境,当地周边存在大面积的原始林盘,林盘是珍贵的,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是需要被保护的,所以我们提出了不同于一般的方案,就是指导农民根据原址将震坏的民居进行修缮或重新修建,同时由我们公司对村庄进行整体设计规划。
我们没有砍伐林盘,而是规整溪流,根据当地原有的地势、地理布局和生态环境进行居民生活设施改造,没有破坏生态格局,反而更添民居与树木相映成趣的田园景致。
我们在规划中也没有破坏农民的耕地,让其保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个地区具有浓厚的川西居民本土的文化特色,其民居、林盘、农耕等都极具本土特色,是需要进行保护和恢复的。如院坝,这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农民晾晒作物以及平时生活的重要场地,这一特色应该得以维护。
记者:我见识过一些地区的农村,为了修建房屋、发展经济等,将周边树木砍伐殆尽,大量开采沙石,环境遭到破坏,经济也未能可持续发展。根据对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设计规划,是怎样实现这两个地区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呢?
刘卫兵:徐家大院占地约50亩,是平坝地区,靠近成青快速通道,有38户人家,且此地有上百年的历史,周边还有大面积的林盘,是十分有特色的川西林盘聚落生活。此地靠近城区,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百姓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以及无烟工业等形式实现可持续居住。徐家大院发展起来了数个农家乐,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生活设施给这里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徐家大院得以持续发展。
而花溪村就不同了,花溪村是山区,相对来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能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业,此地面积小,人口也少,只有7户人家,可以继续种地保持生活。根据实地情况,花溪村村民建起了折耳根基地,大量种植销售折耳根作为营生。且花溪村的折耳根基地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发展良好。
如此一来,因地制宜,两地都能得到发展,保护了川西林盘,且也保护了川西本土的人文,形成了可持续人居环境。
记者:将来公司的设计规划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刘卫兵:最近我们又承接了不少新农村规划及林盘规划任务,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打造可持续人文环境,将来的设计规划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城镇发展很重要、很关键。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今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交通高层对话暨2013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德国柏林召开,刘卫兵再次受到邀请参加了这次论坛并进行了演讲。会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主席、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暨高级代表安瓦尔·乔杜里大使为刘卫兵颁发了“全球人居环境社会责任证书”。
在近几年全世界各地召开的几次会议中可以看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是国家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也参加了今年的论坛并且进行了发言,其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刘卫兵:我参加此次论坛,代表中国建筑师发言的主题就是“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图面上的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和对生态的保护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通过会后的参观访问,了解到欧洲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会上有人表示,欧洲的八十年代就是我们国家的现在的情况,如工业污染、食品问题等,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反思,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解决得不好,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我们需要吸取别人成功发展的经验,不能重蹈覆辙。
此次论坛的两个主题,一是人居环境,第二就是城市交通问题。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都面临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的交通影响城市的发展,大家购房都愿意购买在地铁出口旁,就有这个原因。就成都来说,城市的规划和交通的设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记者:在会议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者是想法呢?
刘卫兵:对欧洲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首先感受比较大的是新能源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的发展,减少了污染,我国主要采用的能源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耗,如煤,燃气等。如今欧洲推行太阳能、推行使用电能,如电动汽车,这些很好的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个是城市规划设计对因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严重,全球各国都出现洪灾、水灾等,如丹麦哥本哈根城市多地被水淹没,而它解决这种问题不仅仅是进行城市的基础排水系统的建设改造,还有精确计算洪水经过城市最大的水量来预测并规划城市建设,并且还会充分利用公园、湿地、湖泊等解决储水、防洪和利用问题。各个城市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但不变的是要保护生态,以尽量最小程度的破坏保持城市的发展。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来发展。
我国也一直在倡导绿色建筑、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如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占用土地等都会产生影响,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建筑业是重头,所以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
四川省明确将以财政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但目前全省绿色建筑项目不到十个,绿色建筑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实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虑,绿色建筑性价比更高,但它是长期的效益,观念是最大障碍。绿色建筑现在尚属推介性的标准,这样就要求加大对市民和开发商推广宣传力度,让广大百姓明白自身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同时政府应该让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都是节能达标项目。
作为一名建筑规划设计企业的领头人,我认为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要让设计师建立起绿色设计的思想,从技术设计方案就要有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考虑,优化建筑内外部环境、保证居住健康舒适、使用高效经济,尽力引导推动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更生态、更智慧、更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