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刘卫兵:守望民族建筑基因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报道》2013-10-30 文:敬伟 图:王相杰
频繁获得建筑设计大奖的背后,刘卫兵到底在坚持什么?从川西林盘到康定印象,众多项目体现出来的民族建筑基因,刘卫兵如何坚持与守望?
“阳台上这块混凝土建筑构件属于民国时期的作品,正对办公室大门的这套明式家具,是从《让子弹飞》的拍摄小镇上淘回来的,过道上那根粗犷大气的木雕短柱是松潘古城藏式民居的,会议室前面这方花纹细腻、梦笔生花的是清代斗拱……”尽管事务繁忙,刘卫兵仍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们介绍起他的“宝贝”来。四川大卫建筑设计公司12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区内,从建筑构件到各式家具,从书法绘画到天然石块,将浓浓的“民族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抢救“基因”
“展示的这些建筑元素,是不是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后代是不是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它们?”面对随便一块都承载着深厚历史和丰富文化元素的建筑构件,我们不愿意相信这样的担心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对,从国外考察回来,才感觉国内的建筑文物消失得有多快。”刘卫兵扶了扶眼镜说,“不断地接触建筑文物保护,感觉我们的建筑文化元素消失得更快,很心痛,觉得责任更大。”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刘卫兵酷爱美术,“原来想当艺术家,曾经连续十年进西藏写生。但进入美协后发现,因为市场、机制等原因,美术只能成为爱好或修养。”此时的刘卫兵敏锐地意识到,美术和建筑实际上是可以统一的,在刘卫兵的眼里,“做建筑设计感觉比单纯的绘画更有意义,我称它为‘大美术’。”刘卫兵说。
随着改制后的大卫建筑公司展开各项工作,并在与国外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发现,“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民族建筑基因消失的速度让人心痛!”据刘卫兵介绍,虽然美国的历史只有两、三百年,但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建筑也保护得很好。而中国的这类建筑已经非常少了。一直在呼吁保护旧城的梁思成,到后来自己的故居都被拆了。“通过好的建筑设计,为一座城市留下一些东西,留下可传承的民族建筑基因,来证明这座城市的独特性”,这一认识也成为刘卫兵在后来建筑设计中的灵魂,而这一坚守,就是十余年,甚至更长的设计生命周期。
2013年9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族建筑事业颁奖盛典上,刘卫兵成为14位“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获奖者之一,这是对大卫建筑设计公司十余年来对民族建筑所作的大量保护、传承、创新工作的最高肯定。尤其是规划了5.12地震毁坏的都江堰花溪村,创新性地传承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林盘”建筑规划基因而获得了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小桥、竹林、祠堂、人家,当这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村子遇到刘卫兵,便成为世界的传奇。
“康定印象”
“该作品在不求形式、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并赋予新的建筑形式上做了大胆探索。”2013年10月,刘卫兵主持设计的康定印象,获得中国最高专业学术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的“全国人居经典建筑金奖”。
“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溜溜的城”,康定情歌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然而作为旅游胜地,跑马山下却没有一座与之匹配的酒店,或者说,什么样的地标建筑才能配得上蜚
声海外的情歌圣地?
接受方案之初,刘卫兵勾勒了多幅草案都被自己否决了。为了寻找“基因”灵感,他在跑马山上一住就是数天。一天早上外出散步,看见很远有一块洁白的玛尼石,在跑马山作为背景之下,犹如一朵祥云一般。
灵感瞬间迸发,经过进一步创作,一座顶端呈不规则的、整体如一块巨大白石的酒店建筑逐渐清晰起来。“马上手绘了两张草图,投资方非常满意。为了加强藏民族文化特色,特别在墙体外设计了一个大大的藏文字“吽”,在藏语里是“佛”的意味,“吽”就此成为了现在的康定印象的符号。”
在刘卫兵看来,要做一座商用建筑非常简单,但是要做一座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建筑基因传承的地标建筑,则需要以更新的思维、更高的思想和更宽的视野。如今,洁白如祥云般的康定印象已经和跑马山和谐地融为一体,置身于巨大的玻璃天穹下,抬头便可以仰望高原纯洁的星空,康定印象成为情歌圣地的地标建筑。
“民族建筑基因并不是拿来主义,比如藏式的建筑元素或建筑构件,这样建造起来的酒店和当地的建筑不会有本质区别。”刘卫兵认为,“传承和创新民族建筑基因,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等要素,创新性地融合、提炼,使之成为具有灵魂一样的、新的建筑元素。”
守望与坚持
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不可避免要拆除诸多老建筑。在新老交替之中,众多新建筑该如何传承和坚持民族建筑基因?
“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建筑基因”,这是刘卫兵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刘卫兵认为,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中国建筑并非民族建筑。所有在中国土地上的修建的建筑,甚至加瓜皮帽的“转基因”建筑都可以称为中国建筑。而白墙青瓦只是中国建筑形式感,并非民族建筑的精神核心。真正的民族建筑,一定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的建筑。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建筑,在商用建筑设计中和谐地融入民族元素,以特有的尺寸比例、空间序列等建筑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当下建筑设计师们应当追求的设计境界。
“香港中银大厦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从外观上来看,中银大厦的玻璃体呈竹节状一样的节节高的建筑表现形式,这或许是我们赋予它的一种形式感。”刘卫兵表示,“中银大厦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它的空灵感,这也是与欧洲建筑最大的区别,它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建筑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因此,保护传承、提炼创新中国民族建筑基因是当前的当务之急,并将它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建筑里面去。”
在大卫建筑设计公司里,有三个部门在建筑设计界可谓独特。一是设立了文保所,二是有专门的古典园林研究所,此外还有一所南山书院。“四川省内的建筑设计公司搞文保的寥寥无几,古典园林研究所只有两个建筑设计公司有,而建筑设计公司里面设立书院仅此一家。”刘卫兵呵呵一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从教育抓起。”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则正对刘卫兵办公室大门的小篆所书偈语之中,饱含东方文化的哲学之道,配以风格鲜明的明式家具和几案上的石刻佛头,浓浓的禅意在刘卫兵的办公室里弥漫开来。而在刘卫兵的心中,有一片比天更高、比地更阔的天地,那就是以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坚持守望着民族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