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兵
“我不是商人,虽然我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法人代表。”刘卫兵自相矛盾地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自己。他曾获得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领悟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每年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二在国外。在国外待得时间越长,你越会发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刘卫兵认为,民族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是老旧建筑要保留,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保护城市文脉
“近些年,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复制性的建筑甚至是奇怪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刘卫兵说,有些建筑设计师为了完成任务或是博人眼球,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没有实现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继承。
城市文脉,简而言之,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刘卫兵认为,城市由建筑组成,要尊重文化的表达。国外的建筑师对中国文化不了解,设计出来的作品,自然会“水土不服”。
数据统计,我国四大一线城市自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城市建筑,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到15座之多。“贪大求怪,中国城市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很多在西方实践不了的建筑构想,在我国城市就有可能实现。”刘卫兵表示。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刘卫兵表示,一座美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它的建筑一定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而且颇具人文格调。换句话说,城市建筑应该是绿色建筑。
4月26日,住建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
“我国绿色建筑的重要突破口是建材行业的转型,并将绿色建材的使用量纳入监管和评定标准。”刘卫兵认为。
在刘卫兵看来,建筑不仅要革新,更要保护和传承。
价值连城的瓷器被打碎贴上墙,将闲置10年的法式建筑装扮成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建筑。说起三年前的天津“瓷房子”,刘卫兵依然有种紧迫感。
“在当时我就公开发表意见,‘瓷房子’就是‘洋身子穿旗袍’,不伦不类。具有历史沉淀的文物瓷器都破坏了,谈何保护。”刘卫兵表示,中国民族建筑的传承和发扬,要建立在对文物尊重的基础上。
留住乡愁
作为一名建筑师,刘卫兵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上。他曾专门写了一本书《林盘》,来坚守对民族建筑的热爱。“林盘,蜀语也,溪畔农舍,竹树盘绕之地。对于川西坝子的人来说,林盘曾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闯闯,外面的人想进来看看,但走出去的人终归还是忘不了它。”书中自序的开头这样描述到。
“林盘对我来讲,就是一种乡愁,是我精神的慰藉。”刘卫兵说,他虽然在城市中长大,但对中国传统民族建筑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但这种热爱,也经过一段痛苦煎熬的过程。
刘卫兵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绘画的习惯,理想是当一名画家。当初,他学土木工程专业,是为下半生的生计做打算。毕业后,他进入一家设计院,理想照回现实。他困惑迷茫,是继续画画还是做建筑。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刘卫兵领悟到画画和建筑设计可以完美地融合。他欣喜地发现建筑完全可以作为感情和文化的承载,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建筑更注重于内心情感与自然结合。
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刘卫兵表示,乡村振兴战略说明我国新农村建设步入新阶段,而建设美丽乡村需要良好物质条件和生活文化底蕴的积累,要留住乡愁。
一位建筑大师曾说:“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是一个感情容器,可现实是,让人记得起乡愁的建筑不多了。”
日前,北京等地都在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成立保护委员会、出台保护条例、公布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等,以此抢救性地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
刘卫兵表示,中国民族建筑实际承载着民族情感的基因,体现民族文化的魂。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才能传承住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城市报-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17-11/27/content_1819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