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川观新闻记者
张明海
办公室,可以一窥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在刘卫兵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办公室,一张书桌、一隅茶座、几盆绿植,墙面挂着泛黄的字画,橱窗里装着线装书。这符合刘卫兵平常的“调性”,也与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领域一致——乡村建设里“不起眼”的川西林盘、城市更新中“难以琢磨”的老成都味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多年来,刘卫兵一直坚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乡愁守护者。
“ 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刘卫兵看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中,“用建筑设计来表达和守护乡愁,是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误入行”的建筑设计师
“非典型”建筑设计师刘卫兵
作为“非典型”的建筑设计师,刘卫兵“头衔”很多。
成都市政协委员、建筑设计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
公司董事长……这些“头衔”中,刘卫兵更在意的,是建筑设计师。
然而,建筑设计这行,对于刘卫兵来说,在起初,有些像是“误入”。
“我以前更喜欢美术,从小就学工笔画,后来被父亲逼着转学建筑。”刘卫兵考入了西
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一心一意做建筑,同时坚持美术的爱好。
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扎实的美术功底,在刘卫兵初期的建筑设计中,起到了“意想不
到”的效果。
一则有趣的建筑设计故事,至今仍让人“忍俊不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成都一
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刘卫兵,接手了对彭山彭祖墓园规划设计的案子。当时墓园只剩下
一块清代立的墓碑,简约的线条也并无稀奇的刻画,墓室内部,也无多少留存。
如何修复?“修复改造自然不能天马行空。”刘卫兵在牌坊和墓碑的设计改造上,并未
作过多的修饰。通过查阅县志以及走访,他尽量以当地历史建筑风格为延续,以简
约质朴为调子,更显气派。同时,墓园壁画的打造上,刘卫兵查阅到如今四川可追溯
的最古老的壁画系汉代,所以其便临摹汉代画像砖作装饰设计。
至今,墓园内仿古养生气功引导图还被当地人误为是远古留存。“其实是我先临摹刻
画,然后工人再按照图纸制作上去的。”刘卫兵笑称。
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是刘卫兵结缘川西林盘的初衷。即使是1999年体制改革
大背景下,刘卫兵下海成立“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后,也不改初衷。
自幼喜欢去乡下外婆家的刘卫兵,对当地的林盘印象深刻: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
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是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
“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刘卫兵说,成都民间有句谚语“好看不过素打扮”,传统
林盘民居使用廉价的小青瓦、粘土砖和容易获取的杉木,墙体并不做多余装饰仅刷
白,“体现出成都民居轻盈灵动、闲散飘逸的特质”。
刘卫兵真正接触和参与林盘的建筑设计,是灾后重建项目。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都江堰市多处农房受损。刘卫兵所在的团队,接
到了都江堰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设计任务。“老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住上像城里那
样的楼房。”但是,资金却相对有限,群众的诉求和设计之间如何来进行平衡,当时,
是摆在建筑设计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与村里商量后,决定原址重建,重点保留当地的生态,“林盘不能动”。没有贴瓷砖
的钱,全部刷白,呈现粉墙碧瓦的效果;没有水泥铺路,就从花溪里捡石头铺设成
路……所有建筑都不用水泥、混凝土等工业化元素,全部使用当地废旧建材再利用,
用破砖、旧瓦、石材将地夯平整,用当地工匠擅长的传统手法修建。
“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复杂的,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
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刘卫兵说。
重建过程中,在刘卫兵团队成立“乡村营造工作室”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吴昌志也成
为了一名“建筑师”。“刘卫兵先生一直提倡的‘变废为宝’理念,我们选择当地废弃的砖
瓦、石材、竹材,尽可能保留原滋原味的风貌。材料成本低,却显得高大上,不亚于
城市高档小区。”从2014年开始,吴昌志就与大卫建筑设计合作,如今当地村民房屋
修建都会请他。
“整个村庄重建以后,大家都满意。对于林盘生态的保护,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奠定了基础。”刘卫兵说。
2012年,刘卫兵团队牵手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项目——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为代表
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刘卫兵参加联合国人居三大会作学术交流。
“守护川西林盘的第一人”
2020年,刘卫兵拒绝了成都市某个川西林盘设计的招标邀请——此次面向全球性的
招标,以打造地标性建筑为目的。
为什么要拒绝?“总想要和国外设计师合作,倾向于打造现代风格,但大多又陷入了‘洋、
大、怪’的圈子。这与川西林盘的‘土、小、美’,即本土、小巧、精美的韵味并不相符。”
他认为,川西林盘建筑应该与周遭环境呼应,而不是在田间乡野里,盖一栋具有现代
气息,却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博物馆。
“保护性利用很重要,就像欧洲很多古建筑,就有许多开发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就是很
好的范例。”刘卫兵说。
成都,是川西林盘的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成都市所辖14个农村区(市)县,川西林盘的
平均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5个林盘,2014年,成都修编川西林盘规划,统计到大
中小林盘12万个,其中大中型林盘6000多个。
在坊间,刘卫兵被称作是“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作为连续两届成都市政协委员的他,
已连续七年提交关于林盘保护和修复的提案。在他看来,林盘设计理念必须把握两个
原则:一是自然法则,林盘生态系统保护是一切的基础;二是文化法则,任何一个林
盘都有其小文化系统。
在推动成都市相关部门规划保护修复川西林盘的同时,刘卫兵还承担了四川省社会
科学院重大课题《巴蜀江河传》丛书之《成都河流故事-川西林盘》编写。而,在书
的封面上,一幅川西林盘的毛笔写意画,就是刘卫兵自己所作。
刘卫兵带领的团队,在川西林盘的修复和保护开发上,也多有斩获。在“2020世界人
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中,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川西林盘更新项目——“南溪遥”
荣获 “2020世界人居建筑金奖”。
刘卫兵领衔设计的都江堰川西林盘更新项目——“南溪遥”获 “2020世界人居建筑金奖”。
“ 林盘是先人留给成都平原较为深厚的文化依恋,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历史,保住那
股乡土气息。”刘卫兵说,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川西林盘的当代乡村表达,同时,这也
是唤起人们对独特魅力的古蜀生态文明的敬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