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中国川西林盘非遗(马椅子)工坊更新
Renewal Project of the Worksho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s Chair) in Linpan (Clusters of Forests), Sichuan, China
序 言
PREAMBLE
「中国川西林盘非遗(马椅子)工坊更新」由中国建筑师刘卫兵设计,位于青城山麓,是中国长江上游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芒城
古城址的核心区。这个由工坊主人自己动手构建的全手工竹建筑聚落,凭借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活力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
等设计亮点,赢得了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为世界瞩目。
青城山麓的百年马椅子工坊
芒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市, 这座拥有了千年都江堰、道教青城山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而丰富的世界自然和文化
遗产。因此「中国川西林盘非遗(马椅子)工坊更新」作为川西林盘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通过优化工匠制作空间、保留
林盘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游客带来亲身体验和感受百年传统非遗、千年川西林盘聚落和创新竹建筑交融的魅力。
01
建筑细节THE DETAIL OF ARCHITECTURE
建筑坐落在道教圣地—青城山脚下的古村落林盘中,这里以前是低矮、潮湿,缺乏舒适性而逐渐被遗用的非遗工坊。如今成为了传
统林盘与创新竹建筑的共生之所。
项目由三座不同造型的竹建筑(料坊、工坊和茶坊)构成,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光影可以“自由飘拂”的工坊,设计灵感来自唐·李白
《蜀道难》诗:“ 蚕丛及鱼鳧 ,开国何茫然”,仿佛在幽僻林盘中的蜀地蚕茧,暗喻始祖蚕丛劝蚕所用的金茧之美。
刘卫兵诠释道:“屋顶的结构以竹杆建构的三角形组成,竹的劲挺之美运用到了极致,表皮半透的聚酯片让光可以很轻易地通过并
洒进大小不同,却又通透的室内,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仿佛中国水墨画的竹林写意。”
竹叶状的屋顶下,有金色抽象的竹丛图案,远看如同蚕茧里的金线,熠熠生辉。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与周围林盘景致的融合。
青城山中流出的清气在工坊可以无障碍淌过,阳光穿过竹杆,温暖室内。
高低不一的起伏屋顶始终将高度保持在原有乔木之下,确保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正如建筑批评家阿道夫·贝恩(Adolf Behne)说:“粗野的物质性只有通过人施加给它的秩序来获得理念”。建筑师刘卫兵将原来的小竹
料堆放间,通过加长、分层和加竹格栅,使之有了韵律感和对匠造的仪式感。
用竹子以传统条屏为意向,采用了极简的方式构筑起的茶铺,很好地融入林盘环境并且在极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实现。
02
马椅子工坊内部结构 THE INTERIOR
马椅子工坊的三个竹建筑全部采用不同直径的竹杆手工榫卯而成。
为体现传统工匠的完整参与度和避免现代机具设备进场对环境的影响,在整个建筑的建造过程,由工匠及家庭成员运用手工榫卯制作,
并考虑对乔木和竹林的避让、农田耕作的兼顾等等。
开放式的工坊将通道和连廊与田野相通,整个工坊环境非常生态自然。
相较于传统的非遗工坊,这里的工坊则是在自然中,没有封闭的围护结构。人们能够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感受匠造的魅力。
工坊的屋顶也由竹杆组成,通过形成三角形风格来加强结构。用于非遗展示、研学体验以及成品展示。
03
周围环境 THE ENVIROMENT
位于青城山脚下的川西林盘将这座百年工坊隐匿在竹丛和杉木林里。竹构坡顶旨在与田野和自然林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与自然相生的印象。
茶坊创造了非遗匠人之家的休憩空间和社交延伸,置于工坊后的桂花林。
04
可持续特点 SUSTAINABLE
“中国川西林盘非遗(马椅子)工坊更新”获得2021年度“SCAHSA·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SCAHSA奖)
是世界最重要的人居环境大奖之一,以独立性、权威性和技术性著称,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大力支持和指导,旨在促进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目标1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的贯彻。
设计充分利用当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低能耗地提升
室内热舒适度和丰富的活动空间,架空处理对原有地貌和野生动物的尊重。
传统川西林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术与现代被动式建筑理念的结合,让更新的工坊与自然共生,实现了乡村振兴、地域文化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多重价值,充分响应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总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