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刘卫兵:“道法自然”是乡土建筑的最佳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2022-09-30 06:22:38

人物名片
刘卫兵,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
专家组成员。他长期关注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曾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亚洲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
美国建筑师协会首届中国建筑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等。出版专著《查理》《林盘》,主张“回望过往、
着眼前沿、与自然和解”的设计理念,是建筑界地域文化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7月16日,第23届意大利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启幕,本届国际展以“未知的未知——通往神秘的序篇”
为主题。在米兰艺术宫的公园中,一件以竹子为材料,以榫卯结构为建筑形式的装置作品《无形》成为了本届米兰
三年展中国馆的唯一代表作品,它的设计者是来自四川的高级建筑师刘卫兵。

刘卫兵林盘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中国表达“川味”浓
乍看《无形》,“拱”与“线”排列组合令人印象深刻。置身其中,从“有形”到“无形”的空间感知让人流连忘返。面对“未
知”这一“命题作文”,刘卫兵首先思考的是怎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破题。
材质是建筑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刘卫兵选择了竹子这一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材质作为表达之一。“我国的文人墨
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竹子是一种品格的象征,而且它和建筑的关系在四川体现得比较充分。”

刘卫兵林盘作品 受访者供图      
在材质选择上,刘卫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乡四川的竹子。“杜甫草堂就用了很多竹子。”而竹子独特的材质属性,
又为《无形》增添了更多可塑性。“整体用榫卯结构搭建,也是中国建筑的技艺。”

参展作品《无形》受访者供图      
在符号化表达上,刘卫兵用弯曲的竹条象征西方建筑的“拱顶”,用平直的竹条象征中国建筑的“瓦檐”,中西方建筑符
号通过竹子的特性,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了一场浪漫对话。
“它是一个整体,但是又不能明确定义,所以放置了代表稳定和理性的三角形。”整个建筑装置由无形空间组成,将刚
与柔、动与静、混沌与理性融为一体,与充满未知的大自然进行对话,刘卫兵用“大象无形”这一中国哲思回答关于“未
知”的命题。
“以自然与建构碰撞的无限可能性是对未知世界隐匿的肯定和面对,体现出中华文化对混沌宇宙所特有的‘大象无形’的
包容气派,并以‘道法自然’态度对宇宙无穷变幻所持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解的‘天人合一’的智慧。”这是组委会对《无形》
这一作品的评价。

以“道法自然”设计建筑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幼年的生活经验让刘卫兵对川西林盘有着深厚的情感。谈及“无形”的设计理念时,刘卫兵表示,
这是来自自己30余年来对川西林盘聚落的研究、实践和思考。

刘卫兵 受访者供图      

相较于闪亮的玻璃幕墙和高大宏伟的钢筋混凝土,刘卫兵更喜欢儿时外婆家的竹林和小屋。“那是没有更好的建筑
材料时,我们先辈的自然选择,那么现在有了新的材料,我们要不要更新,怎么在不破坏文化属性和样貌的状态下
更新?”

带着这些问题,刘卫兵来到了英国雷丁大学可持续建筑专业进行硕士深造,在这期间,刘卫兵找到了答案。“可持续
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更加系统地对朝向、湿度等等指标进行量化,并形成了一套评价标准。”


2021年10月2日举行的2021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盛典上,刘卫兵设计的川西林盘非遗(马椅子)工坊更新项目,
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大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川西林盘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营
造出舒适的微气候和多样空间。“可持续建筑要接纳传统,更要面向未来。”从适用到舒适,再到可持续,刘卫兵在
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师法”传统林盘的古老智慧。

“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人居聚落,比如福建土楼,云南吊脚楼,和川西林盘一样,它们都极具吸引力且难以复制,
都值得研究和保护。”在刘卫兵看来,在现代主义的建筑语境中,乡土建筑是更为切近东方内在的话语,而“道法
自然”就是乡土建筑这一话语的最佳表达方式。


刘卫兵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