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盘出发,构建在地文化与建筑的和谐语境!新周刊专访四川大卫设计董事长刘卫兵
发布时间:2022-09-20 07:44:56


2022年7月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一张来自东方的面孔惊艳了西方的世界,建筑师刘卫兵装置作品《无形》作为
此次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由无形空间组成,通过使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人类韧性的竹子和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
榫卯结构,与充满未知的大自然进行对话,对展览的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作品中的 "天
人合一 "精神,展览被评审会特许放置到了艺术宫公园之中。

作品《无形》的巨大成功,源于建筑师刘卫兵三十年沉心于成都传统乡村聚落—川西林盘的保护于更新实践。长年
的乡建实践沉淀了他对林盘的深入思考,特别在英国雷丁大学可持续建筑专业的硕士深造,更触发了他深入探究川
西林盘聚落的内在本质—“为何这般营造”?特别是汶川地震重建后,他在乡间设立乡间营造工作室,把灵魂安放在
乡野林间,更谦逊地去思考蜀地“道法自然”的生存观、地域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以乡土材料和工艺探索更
多的可能性,延展历史,构建当代林盘建筑语境。

Q:2022年第23届意大利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你的作品《无形》获选中国馆唯一代表作品,和大
家谈谈你这次获奖的经历以及获奖作品?

A:米兰三年展(Triennale di Milano)成立于1923年,是国际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和佛罗
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一起,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三个艺术展览之一,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展览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
术活动。2022 年7 月 15 日至 12 月 11 日向公众开放的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以“未知的未知——通往神秘的序篇”
(Unknown Unknows - An Introduction to Mysteries)为题,旨在激发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通过跨学科交流
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共同塑造美好的未来。本届展会由天体物理学家 Ersilia Vaudo 担任总策展人,2022年普利兹
克建筑奖获得者、非洲建筑师 Francis Kéré担任总设计。来自40个国家的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以艺术装置、干预措
施和特殊项目“质疑我们不知道的事物”。

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CCPIT Construction branch)(以下简称中国建设贸促会)推荐,经米
兰国际三年展组委会、主策展人、策划委员会最终评审,我的作品《无形》,最终获选作为中国馆作品,并放置于
艺术宫的公园中,以非官方形式参加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演绎对本届展会主题的思考。

我这次获奖作品《无形》灵感来自于自己30年来对成都平原千年本土林盘聚落的研究、实践和思考。在个性和变化
的浪潮中,我的创作考虑到了当地的文化,坚持牢记过去的记忆,旨在将传统的人居生态和当代的可持续建筑结合
起来,体现了中国道家的 "无 "哲学,并反映了独特的蜀地创作语言——川西林盘,构建当地的当代可持续性,敲叩
着“我们是谁”的深远命题。
组委会对《无形》给出的评语是:“以自然与建构碰撞的无限可能性是对未知世界隐匿的肯定和面对,体现出中华文
化对混沌宇宙所特有的‘大象无形’的包容气派,并以‘道法自然’态度对宇宙无穷变幻所持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解的‘天
人合一’的智慧”。

Q:在业界你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于更新,川西林盘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A:在《林盘》和《查理》这两本书里,这些绘画、手稿虽然是我对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乡土民俗的感性表达,
但也为我后来的建筑创作做了必要的积淀和酝酿——以物化的空间叙事,表达场所精神的特质。


三十多年的“中国川西林盘保护与更新”的乡村实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精神。特别在英国学习
可持续建筑后,我愈发觉得在现代主义的建筑语境中,乡土建筑是更为切近东方内在的话语,在中国传统的建造
方式、中国独特的文化特性中,寻回深切的、贴近我们的语言,回到道家“无”的哲思,回到生命与大地的宽广尺度,
敲叩着“我们是谁”的深远命题。

川西林盘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形成的聚落形态,蕴含着蜀地道家的朴素自然。儿时外婆的竹林晒坝、奶奶
的芭蕉小院,水稻田里穿梭的小鱼……这种有机的生长环境奠定了我的建筑思想的基础,乡野林间的自然是我的精
神之所,川西林盘有着我的乡愁。


Q:在你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川西林盘给予你养分和灵感,同时你对川西林盘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诠释,结
合你的作品《南溪遥》谈谈你的理解?

A:南溪遥,我第一次利用IES生态绿建软件+被动节能策略的传统林盘建筑更新。大胆的尝试收获了第十七届国家
精瑞科学技术奖,突显了生物安全语境视角下的人居环境科学创新来诠释尊重自然规律和地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这块土地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不远处的龙门山脉丹凤山中藏有著名唐代古寺——般若寺,山涧流出的清澈河水傍着
茂林修竹中的南溪遥缓缓流入成都。在抗战时期,中国少年空军学校曾设在这里,白祟禧将军、李济深先生等都曾
将儿子送来接受训练,养育过民族救亡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公立小学,教化乡民子弟。改革开放后,
学校迁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座老建筑因低矮、潮湿、缺乏舒适性,逐渐被遗弃,但是这块土地仍旧
承载着原住民们共同的乡土记忆。

对于建筑的再生,我认为建筑应该像时光的盒子,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向往。沉浸于川
西林盘的研究十多年后,我觉得它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环境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不仅是都江堰二王庙墙壁上雕
刻的蜀中治水精髓,更是当下可持续发展人居观的反映。


我们保留了原建筑场址和典型凹形布置的单层农家院坝布局,用软件进行热环境模拟,解析当地主导风向和日照对
院落的影响,突破传统封闭院坝空间束缚,更多发掘适合当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生活空间,如开风口、设廊桥、加
檐廊等,以此改变传统空间的热环境,营造宜居的微气候。屋面加设的穿斗木结构的檐廊空间、露台和园林式漏窗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和通风,界定出展陈、社交、议事办公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空间。村口公共休憩空间更以
营造“唠嗑歇脚”的氛围为主旨,展示了摆龙门阵这一体现乡里亲情的川西民俗风情。


Q:苏州园林于江南、徽派建筑于安徽、土楼于闽,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地的一种文化符号,川西林盘于成都而言,
意味着什么?

A: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是我结缘川西林盘的初衷。我从小就喜欢去乡下外婆家,
对当地的林盘印象深刻: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是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


成都民间有句谚语“好看不过素打扮”,传统林盘民居使用廉价的小青瓦、粘土砖和容易获取的杉木,墙体并不做多余
装饰仅刷白,“体现出成都民居轻盈灵动、闲散飘逸的特质”。


Q: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正值全面复兴之时,建筑自信是最直接的一种体现,你如何理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A:
这些年是花最大力气钻进去,再转身回望本土哲理。从早期专注建筑风格、语汇创新,到慢慢从本土传统中汲取养
分。当下处于“万花筒”似的迷局之中,建筑风格变化多端又似曾相识。我想辨识度的认同来源于内部的文化转译和
精神表达。然而,想要抓到传统营造中合乎当下的逻辑和创新因子,还需要积累跨领域的认知,突破自身观念的束
缚。我想以当代写意语汇唤醒本土建筑传统。


还是以作品《马椅子工坊》为例,马椅子工坊在川西林盘的林子里。这个竹建筑的概念,是希望走进去,可以进入
一种“身处自然但又和自然不一样”的状态,是属于道家的无形、东方写意的自然,而不是西方的写实主义。这个是最
初创作确定的调性。我希望表现融入自然的传统美学,而非一个封闭空间。


不同的地方,四川、江西、福建的竹子完全不一样,表达的思想和味道都不一样。这个建筑所使用的竹子叫慈竹,
当地人用它做竹编,代替观赏性竹子。


这种不时尚的材料不仅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工匠手艺,也与可持续建筑理念契合。竹子的可塑性没有钢结构好,
但优势在于其固碳水平是钢材的50倍,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极大地超过了钢筋混凝土,这个项目获得全球人居环境
规划设计大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可持续性。


山中流出的清气在青城非遗马椅子工坊的无障碍穿行,以及光影在整个室内的缓缓拂过,暗合了“仙乡人居”的意境。
刚落成的这座全手工竹建筑吸引了许多人赶来观赏、体验和拍照,甚至惊叹:这是与青城山的道家仙风最为契合的
当代建筑表达!


Q:成都正在规划打造公园城市,赋能自身的城市内涵,你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会作何建议?如何参与贡献?同时
乡村振兴是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川西林盘对于成都而已不仅是村落的一种聚焦形态,更是川西农耕文
化的符号,现时两者如何融合?

A:一直以来,大家对公园城市有个误区,就是要多种花种草。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我作
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揣着一份《重视川西林盘生态价值 助力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提案。这份提案被选入全体
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参与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工作,坊间称我为“守护川西林盘的第一人”。今年是我
第10次参加成都市“两会”,算上之前的提案,这已是我第八年提交关于川西林盘保护或修复的提案了。


对川西林盘的研究越深入,感觉想法和灵感就越多。这些认知变化,也在我历年的提案中得以展现——从最开始的
重建川西林盘老建筑老院落,到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乡村振兴的发展,去年开始,提案变成对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的
保护。

为何如此执着于川西林盘?我认为川西林盘可以将我们带入更宜居、更健康的人居环境,它是蜀人与环境磨合千年
留下的生存智慧,也是成都人的精神原乡。随着成都城镇化进程加速,本土的人居环境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种
消失具备不可逆性。”,川西林盘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特色,也是公园城市生态文化的本底。文化是由内而外释
放的,川西林盘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单凭单纯的人造景观,无法展现。

以公园城市为“形”,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认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也是立足公园城市
生态本底与自然禀赋的碳汇实践。“成都要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态价值方面的较大优势,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
是如何把良好的绿色生态‘底色’从‘颜值’转变为‘价值’。”


自2018年以来,川西林盘保护和修复作为成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之一,重点开展了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
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和更新,统筹实施了山水林田湖整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让我很
高兴。同时我发现,川西林盘对于低碳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其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友好
性还未进行专题研究和深度发掘。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田园综合体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对川西林盘完整良
好的生态碳汇价值的低估和漠视,川西林盘正面临着“生态失衡”的危机。


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带来了川西林盘生态价值保护与转化的对策建议。“川西林盘是成都特有的‘近自然’田园生态
系统,实质上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和生态碳汇系统。”在我看来,保护和修复工作除了遵守“不拆除
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等基本规则,还应该更全面系统地恢复和提升林盘聚落的
生态功能。

“只有认识到林盘是川西民居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生态碳汇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他认为,林盘保护
必须以人为本,将保护与利用统一,将林盘建设成为公园城市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增量,才能助力公园城市实
现碳中和。

Q:城市建设进程中,正由大拆大建向改造提升、文化赋能转变,给每个城市留下自己特有的印记,这个过程中,
建筑设计师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和责任?

A:这个问题,其实在前面我已经多次提到过,还是要留住印记、尊重历史、呈现在地文化,在这里,我还是以我
的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设计作品《布后》来表达建筑师对城市改造的一些理解。《布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更新项目,
成都市区内清代布政使衙门的院子改造。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它从清代布政使家的后院,到后来国民党全国副主席
的宅院,再到很多著名作家(包括沙汀、艾芜、流沙河、马识途)工作过的四川文联,时空更迭,物是人非。

当时改造的目的是作为四川省记者文化沙龙的一个文创空间。原来的建筑已经被翻新几次了,只剩下几颗银杏树,
但是院子的格局很好,有一种时空的感觉还在。我在那儿观察了很久,就像贝聿铭当年做美秀美术馆一样,看光影
的变化、看树的造型,感受时空,唤醒记忆。


创作前,我对院落及建筑的历史递邅、重建和功能变异,反复研读,力图从人性的感知出发,将历史变迁、在地生
活、故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有滋味的空间里,使空间的记忆具有隐含性、符号性和文化性。我设计了屋顶咖啡的休
闲空间、将几个院落串在一起的空中走廊,使用了作为四川民国公馆符号的青砖、槅扇般劲挺通透的骨架等等很多
当代的表达。

很遗憾,这个项目最后没有实现。但是,它的理念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的人居生态国际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的金奖,
同时也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奖”。当时评委对它的评价是“作为一个有着很多时尚符号的当代建筑,建筑
背后的符号化表达映射出了历史的关系”。我想这是中西方对我们所有工作的肯定,也为我后来做南溪遥、马椅子工
坊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Q: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建筑设计历程中的感悟,会是?为什么?

A:“以退为进”是我的建构策略,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
步的想法的趋势"。“退”是对过往及周遭的尊重和谦卑;“进”则是在传统里注入新的理念和生活,恢复生机。退后一
步,对本土文化的观照、对过往记忆的守望,是一种安静而深沉的力量。


文/宣继华

关于刘卫兵: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卫兵,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民建四川省委
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


早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后留学英国雷丁大学获可持续建筑硕士。长期关注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邀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联合国人居署亚太都市设计峰会、GFHS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
获盛誉。其作品受到当代国际生态建筑界关注。主张“回望过往、着眼前沿、与自然和解”的设计理念,获得全球人
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等众多国际国内奖项,是建筑
界地域文化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

《查理》(藏区画旅集)、《林盘》(川西民居记)

代表作品:

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中国成都,2012

成都老院落更新——布后,中国成都,2015

林盘综合体更新——南溪遥,中国成都,2019

林盘非遗保护——青城马椅子工坊,中国成都,2020